
(7月21日)
央視《朝聞天下》播發報道
《在希望的田野上 新聞特寫:從一粒稻谷到一碗粉》
聚焦常德糧食生產
一起來看看
早稻生長期氣候溫和,淀粉含量高,往往成為制作米粉的最佳原料。在江西、湖南等早稻主產區,當地米粉形態多樣,各地吃法也不盡相同。
在湖南,全省米粉日均需求量就達到了300萬公斤。接下來就跟隨記者的鏡頭,來看看“一粒稻谷”是如何變成“一碗粉”,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。
米粉對于湖南人來說,幾乎是每天生活的第一餐,無論你是穿梭在古巷小街,還是人行道上,隔三岔五都會聽到“下碗粉,多點辣椒”的聲音。熱熱鬧鬧的一天就這樣開始了。

總臺記者 周之貽:一碗十來塊錢的米粉作早餐,已成為湖南人的習慣。好米做好粉,湖南米粉各地口味不同,但原料大都出自早稻,我們現在就去田間地頭看一看。


一株擁有金色“劉海”、顆粒飽滿的早秈稻,在4月份還是一粒小小的種子。在經歷了3個月的生長期之后,即將成為湖南人餐桌上一碗香噴噴的米粉。在我身后的這塊稻田里,捕蟲網、誘蛾燈,以及農田氣象觀測站樣樣都有,這些生物防治讓稻谷綠色生長,借用當地老鄉的話,就是“生物防治樣樣好,健壯體魄田中來”。
記者來到湖南常德這片千畝綠色專用稻基地發現,這里的水稻雖然還未完全收割,但早已有了買家——米粉企業將田間與車間串聯起來,將深加工產業鏈延伸到了田間地頭。

湖南米粉龍頭加工企業負責人 周全:我們的大米原料是從源頭溯源,從農民手中直接定向集約化采購,然后再到自己的工廠加工生產。我們把產業搭在農村一線,對于我們企業來說,源頭直溯可以獲得更安全、更有健康保障的大米,同時也大大降低了企業的運輸和管理成本。
在常德謝家鋪鎮的早稻農田,今年每畝均產600公斤。米粉企業以高于市場價10%的價格收購早稻,并全程提供農技指導,帶動周邊村民增收致富。

常德謝家鋪鎮施家陂村村民 周名燭:現在通過和米粉企業合作,我們去年是85到90元每百斤,今年每百斤最高價格到了110元。解決了很多就業的問題,一方面年輕人可以去米粉廠上班,另一方面給村里面的剩余勞動力提供了一個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。
原標題:《從一粒稻谷到一碗粉,央視聚焦常德糧食生產!》
陳輝球,專業米粉生產設備研發制造中心,讓您輕松實現生產線自動化運行、規模化生產、程序化調控、規范化管理。若您對自動化米粉生產線有需求或對行業感興趣,歡迎詳詢。陳輝球,期待您的咨詢,歡迎來廠考察。

